杜牧在扬州十年冶游,留连美色,留下了大量诗词:“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悻名。”“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代柳永《扬州慢》词:“回首当年往事,记双倚虚幌,月上西楼。乌云堕髻,樱桃小口,一曲玉润珠喉。算只有蟾光依旧,然几家欢喜几家愁。唯愿相思常在,魂绕扬州。”柳永之所以“魂绕扬州”,其中原因之一是“樱桃小口”。
金庸《鹿鼎记》中写韦小宝哼唱一支小曲,道是:“一杯酒,慢斟,我问情哥哥是哪里人。扬州那个地方有二十四条桥,每一条桥头有一个美人……”
直到民国时期,瘦西湖船娘依然是文人笔中常见的形象:“女郎日日上游船”“最是船娘娇语好,剥菱饷客晚风柔”。
“扬州美女”甚至风行海外,一位清初访华的荷兰使节到扬州后曾赞叹:“这里美女如云,她们的气度优雅娇美迷人,远胜其他地方的女子。”
扬州从古至今,究竟出了多少美女?
“扬州美女”一词,包容了和扬州有关的所有美丽女性。她们大体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来自历代社会各阶层的扬州美女,赵飞燕、上官婉儿、刘采春、李端端、毛惜惜、李翠娥、朱帘秀、李楚仪、翠荷秀、柳依依、冯小青、田秀英、王微、金姑、陈素素、金玉、田小莲、蘅香、如意、钟莲娘、张玉良等等。二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扬州美女,如琼花仙子、芍药女等。三是小说戏曲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瓜洲沉江的杜十娘等。
扬州为何出美女?
曾经在扬州工作、生活过18年的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任、景观与园林研究所所长周武忠教授对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有较深的了解。正在扬州主持该市旅游规划设计的周武忠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扬州的美女应该是从隋朝起开始多起来的。
扬州的美女基因
风流天子隋炀帝下扬州看花的传说,一千多年来在扬州广泛流传,至今扬州人还有顺口溜:“隋炀帝下扬州,三千美女拉龙舟。一心想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隋炀帝曾遍选天下秀女,百里挑一,遴选数千美女入宫随侍。公元617年,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浩浩荡荡,携后宫数千佳丽随行。不料炀帝在扬州遇刺丧命,隋朝灭亡,天下动乱,随行的数千佳丽散布民间,落户扬州繁洐生息。基因中溶入了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美女基因”成分,为此后扬州美女出类拔萃奠定了生物遗传学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扬州地处长江淮河交汇之地,气候温和,风和雨润,水质纯清,川泽秀媚,物产丰饶。《五杂俎》云:“维扬居天下之中,川泽秀媚,故女子多美丽。”《风俗》中有谚云:“多山多男,多水多女,故扬地产女较多。《周礼·职方式》中云‘扬州之民,二男而五女’是也”。还有扬州丰富的沐浴文化。这样一方水土养育出的扬州女儿,水灵灵、翠生生,如雨后海棠那一抹新鲜般透明。扬州女子肤色多细腻、白皙而微红,正所谓“钟灵毓秀”。充溢着江南的水和雾水一样的空气,不论哪里的女人,在这里不用一个星期,皮肤就会变得水分充足,不美也难啊。还有一个原因是美食的滋养。扬州菜属于淮扬菜系,有“东南佳味”之称。
美女还与经济密切相关
哪里的美女多,说到底是由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扬州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其兴衰也反映在了扬州美女的数量上。“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480年历史。扬州远在先秦就呈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两汉时期,这里长期是封建藩国都城。至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扬州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扬州成了国中最繁华的城市。京杭大运河使扬州的水运交通发达,直到清朝仍是全国水运的枢纽中心。明清时期,扬州的显要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清代扬州盐商把持了国的盐运业,富甲天下。
“四方豪大贾,鳞集糜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当时人们形容是:“也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俳优伎乐,恒歌酣舞。宴会嬉游,殆无虚日。金银珠贝,视为泥沙。”城市非因美女而生,美女却是因城市而来。文化昌盛,市井繁华;歌台舞榭,夜夜笙歌不息;四海之内,达官显要、墨客骚人云集而来。于是乎,艺界名媛、青楼名艳趋之若鹜,蜂涌而来,其中不乏多才多艺之绝代佳人。
与城市的文化气质的关系
生长的扬州女子,不仅外表美丽,而且优裕从容、兰质蕙心、气韵生动,内在也美。扬州诗书礼仪之家、钟鸣鼎食之户众多,文人士子云集,人文荟萃,诗画琴书雅集频繁。“玉人何处教吹箫”、“千家养女先教曲”,都说明了古时扬州音乐的发达。
现在扬州仍有上万户家庭有古筝,弹奏者大多为女性,这是在全国罕见的,更说明了扬州女性有着音乐的传统。另外,扬州还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扬州人还有普遍栽植花的悠久传统习俗,郑板桥:“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在花木熏陶下长大的扬州女子,如花一样美丽。扬州的香粉、铜镜制造业、工艺首饰业发达,为扬州美女的妆扮外在美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古至今,扬州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梳妆台、妆奁盒和穿衣镜,每日清晨,女子都要在梳妆台前修饰打扮一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